红四军离开井冈山的第三天,就引起了湘赣“会剿军”代总指挥何键的注意。他敏锐地察觉到了红军分兵的情况,并迅速进行了部署调整。他不仅派遣了两路军队对红四军展开进攻,还将其余三路兵力全都调动起来,意图对井冈山展开猛烈的“进剿”。
在此之前,红军已经成功保卫过井冈山,这场胜利就是颇具传奇色彩的黄洋界保卫战。毛泽东由此创作出了经典的《西江月·井冈山》,诗中提到“黄洋界上炮声隆,报道敌军宵遁”,令人遐想。
在黄洋界保卫战期间,红四军驻守井冈山的兵力仅有一个营和特务连,因力量实在不足,连那些受轻伤的战士与手握梭镖的平民都被组织了上阵作战。有人认为,既然仅凭如此小规模的守军也能保住井冈山,那彭德怀与红五军就必定有能力占领此地。
展开剩余60%然而,局势始终在变化。近现代以来,尤其是自清朝灭亡后,全国各地一直处于武装割据的状态。尽管国民党在“二次北伐”中名义上统一了全国,蒋介石实际控制的地区却仅限于江浙、闽、淮等四省,而对湘、鄂、赣、豫等四省只是半控制;西南、西北及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几乎与蒋介石无关。
在黄洋界保卫战之前,“二次北伐”尚刚结束,蒋介石也无法全力以赴地对付红军。湘、赣两省的军队互相防备的历史较久,湘军进入江西或赣军进入湖南都会受到限制,井冈山正好处于这两省的边界,导致两边的行动受到制约。在“会剿”期间,湘军与赣军既没有事先商量好,也缺乏必要的配合,战斗时湘军只从湖南一面的方向进行攻击,而江西的赣军则完全没有出现。
然而,这次情况大不相同。蒋介石亲自出马协调,使得湘赣两军共同出动。初步估计,仅是直接攻击井冈山的部队就达到了留守部队的二十倍之多。此外,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本身也有其特殊性,甚至可以说是偶然的。很多人认为黄洋界保卫战异常激烈,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战斗并不惨烈,红军参与的战斗中连轻伤员都没有。湘军并非没有实力可言,他们实际上调集了两个团进攻黄洋界,而红四军的驻守力量甚至连一个营都不到,若是真要暴力冲突,黄洋界当时是完全无法抵挡的。
红军之所以能够扭转局势夺得胜利,关键所在还是通过一出“空城计”来实现的。湘军因通讯联络不畅,无法掌握红四军主力的行动灵活情况。红军只是在黄洋界用一门刚刚修复的迫击炮进行了鸣炮,湘军误以为红四军的主力兵力已返回井冈山,因此出于对损失的恐惧,便连夜撤退。毛泽东所称的“宵遁”,正是指敌人自愿撤兵,而非被红军迫赶。
在彭德怀留下驻守武汉时,何键已然清楚红四军不在井冈山。这时即使想再唱“空城计”,也是难以做到的。
井冈山(2)连载,敬请期待……
发布于:天津市众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