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朗和以色列这场仗,打到现在,已经让全球看得心惊肉跳:导弹空袭轮番上演,民众伤亡不断。这场冲突到底什么时候收场?怎么收场?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。
【特朗普宣布伊以停战】
日前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上发文表示,以色列和伊朗已同意全面停火。紧接着,一名伊朗高级官员向路透社证实了此事。
但事态很快有了一点新的变化,伊朗外交部长阿巴斯·阿拉格齐站出来澄清,表示当前没有任何停火或停止军事行动的协议。但他又话留一线,称如果以色列在当地时间清晨4点前停止军事行动,德黑兰将不采取报复行动。
从时间线来看,特朗普的信息发布在前,伊朗的“证实”紧随其后,阿拉格齐的澄清则出现在更晚。这前后几轮“信息轰炸”,节奏相当混乱,像极了一场临时编排的戏。但如果换个角度看,这恰恰是特朗普想要的效果。
为什么这么说?我们先来看下特朗普这一手操作,不得不说,非常老练。
这并不是特朗普第一次玩“战略烟雾弹”了。从他当年对朝鲜“喊打喊谈”,到阿富汗撤军“虚虚实实”,再到中美贸易战时的“极限施压”,特朗普一直擅长用话语制造混乱,再从混乱中争取主动。
这一次也是同样的路数。他没有急着落实什么真正的停火细节,而是直接在社交媒体上“宣布”停火。对特朗普来说,这就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心理战,目的并不是真停火,而是用这条“假消息”诱导伊朗表态,观察德黑兰内部的反应,寻找弱点。
而结果也如他所愿:伊朗,还真就上钩了。一边是不具名的“高级官员”向外媒放话,说停火可以谈;另一边则是外交部长在媒体上明确否认,话里话外又留有回旋空间。
这种前后矛盾、声音不一致的情况,充分暴露出伊朗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——内部权力机制不清、决策链条混乱。
【伊朗外长否认与美国达成停火协议】
我们都知道,伊朗体制是典型的“军政分离”。总统和外交部属于“文官系统”,革命卫队和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掌握真正的安全与军事指挥权。因此,在很多重大决策上,外交系统只是“传话筒”,而真正的行动在幕后由革命卫队说了算。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伊朗军方这边仍在持续导弹袭击,而外交部却对“是否停火”模棱两可。说到底,是不同权力系统在对外释放各自的声音,根本没形成统一立场。
这种急于表态、却未能统一口径的行为,反而加剧了外界对其混乱状态的认知,也给敌对方留下了操作空间。
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:美以已经执行了多轮打击伊朗的军事行动,为什么要用如此复杂的“战术”?
这就不得不提到伊朗近期的表现了。从战术层面讲,伊朗最近打出了一波高质量的攻势。多轮导弹袭击直接刺破了以色列多个重要城市的防御网,空袭警报此起彼伏。一些中东问题专家指出,这可能是自1948年以来,以色列遭遇的最严重外部军事打击。
如果冲突持续下去,以色列的“铁穹”系统与民众士气未必能撑得太久,伊朗未尝没有翻盘可能。
这就是为什么特朗普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喊出“停火”的原因:美以需要打乱伊朗的进攻步伐,确保局势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,即便最后谈判停火,也能在最大限度上”压榨“伊朗。
那么,伊朗这边为什么会“轻易上钩”呢?其实也不难理解。
【伊朗对以色列发起多轮轰炸】
虽然说伊朗的军事实力不弱,但因为长年遭受西方制裁,经济形势紧张、部分民众对现有制度存在怨言,要与以色列长时间正面对抗,并不轻松。一旦遭遇以军和美军联手反击,德黑兰可能会承受巨大的战略代价。
这种背景下,伊朗内部的“求稳”心态被特朗普精准捕捉,并被迫提前“亮牌”了。
目前来看,特朗普“搅混水”的策略仍在持续进行当中。在伊朗外长发声否决停火协议之后,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又发表声明,高调宣布已经与伊朗达成全面停火协议,声称“未来几个小时将逐步生效”。另外,特朗普方面也紧接着宣称:伊以停火已经生效,还公开警告伊朗“不要违反协议”。
而伊朗这边呢,并没有任何官方表示,对以色列的导弹攻击也还在持续进行当中。这一点说明:伊朗内部的分裂依旧存在,即便民选政府愿意停,但真正掌握军权的革命卫队,未必配合。
事实上,对于伊朗来说,停火其实算不上最佳选择。当前以色列已暴露出了致命“短板”,如果继续打下去或许还能给伊朗争取一丝“生机”,将来在谈判桌上也能有更多“筹码”。
但如果在这个时候选择停战,就相当于给了以色列以喘息之机。凭借其强大的后勤与美方支援,以军完全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,甚至发动更猛烈的反击。等到那个时候,伊朗的优势恐怕就将化为乌有。
众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